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這“一個最基本、三個事關”,把就業的重要性提升到歷史性的新高度,深刻闡明了就業與民生改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內在聯系,深刻揭示了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關系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的成色,關系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高校畢業生是黨和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城鎮新增就業的主體,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意義重大。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4年城鎮新增就業1244萬人,2024年高校畢業生超過1170萬人。面對當前就業形勢,高校要切實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下好“先手棋”、出好“組合拳”、打好“攻堅戰”,全力以赴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充分認識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重要意義。高校畢業生是黨和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推動社會進步與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是千千萬萬家庭的希望和未來。抓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既是黨和政府的民心工程,也是社會的穩定工程,更是家庭的希望工程。這要求我們站在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維護社會大局穩定的政治高度看就業,從提升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有力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戰略維度抓就業,從直面急難愁盼問題、關聯畢業生前途命運和家庭幸福的民生角度促就業,持續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正確面對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客觀挑戰。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新時代新征程就業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新時代以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就業局勢總體穩定、穩中有升。但與此同時,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面臨一定困難和挑戰。從人力資源市場供需兩側來看,供需數量與供需結構均不太匹配。據統計,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教育部在11月14日召開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會議(下稱“會議”),對做好2025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進行動員部署。會議提出,要以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為契機,全力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加大力度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從供需匹配看,行業市場人才需求端與高等教育人才供給端存在一定錯位,“有活沒人干”和“有人沒活干”的就業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從畢業生自身來看,就業觀念和就業能力亟需轉變和提升。當前,越來越多的畢業生懷有“求穩”心態,考研、考公、考編成為就業首選,“慢就業”“緩就業”現象增多;傳統就業能力不能滿足新質生產力催生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要求,畢業生綜合素質等亟待加強。
積極探索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有效途徑。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新時代新征程就業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高校需進一步提升政治意識,主動擔當,做到“六堅持、六提升”,全心全意投入到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工作中。具體而言,一要堅持黨建引領,提升就業引領力。將畢業生就業視為人才培養的關鍵一環,融入黨建工作布局,進行統一規劃與部署;構建并完善“學校—院系”兩級就業工作指導小組,實施“就業工作第一責任人制度”,優化工作流程,確保各項就業措施得到有效貫徹執行。二要堅持課程思政,提升就業育人力。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課程思政+就業”的聯動育人模式,將思政工作、專業教學、實習實踐與職業規劃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將個人職業理想融入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三要堅持調整優化,提升學科專業匹配力。要聚焦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結合國家和社會發展、知識創新、科技進步、產業升級需要,深化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持續調整優化學科專業建設,不斷提升學科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適配度。四要堅持全方位拓展資源,提升崗位供給力。依托“春季攻堅行動”“百日沖刺行動”“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雙選會”等活動,通過“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同相關單位建立就業合作渠道、協同打造學生就業實習基地等方式,為畢業生開拓和提供豐富的就業機會。加強政策性就業宣傳引導,鼓勵更多的畢業生選擇西部計劃、“三支一扶”、參軍入伍,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五要堅持精準服務,提升就業競爭力。面向學生多樣化就業需求,開展“菜單式”就業輔導,組織開展簡歷撰寫、模擬面試等活動,不斷提升針對性和有效性。組織大學生積極參加職業規劃大賽,在以賽代學、以賽代練中,喚醒大學生職業生涯意識,持續提升職業發展能力素養。突出服務重點,著力加強對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以及有殘疾的、較長時間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等對象的幫扶,優先為該類群體提供就業信息、技能培訓,確保有就業意愿的困難畢業生落實好就業去向。強化就業支持保障,優化就業手續辦理流程。六要堅持全員聯動,提升就業合力。充分發揮學工隊伍、專業教師、學生干部、校友等力量的作用,構建全員參與就業、支持就業的工作格局,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幫助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良好氛圍。
高校要始終把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視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拓展更多有利于發揮其所學所長的就業崗位,確保畢業生就業水平總體平穩。
姜彥彥(作者單位:江蘇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本文系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輔導員工作研究委員會專項課題“江蘇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困難分析及幫扶策略研究”〈23FYHLX080〉、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智能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價值超越與落地路徑研究”〈2021SJZDA169〉、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系統論視角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與成效評價研究”〈2024SJSZ096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