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這個時候最忙,春耕不等人,瓜秧得趕緊種下。”3月23日,記者在“溫度爆表”的大棚里見到了全國人大代表、常州市潤土瓜蔬專業合作社社長張道衡。當天室外氣溫超過25攝氏度,大棚里比外面還高近10攝氏度,滿頭大汗的張道衡剛歇下來就開始回復農戶的微信,“每天‘早六晚八’地工作都感覺時間不夠用,20多萬株種苗等著下田。”
今年是張道衡第八次參加全國兩會,作為農民代表,他每年的建議都圍繞“三農”提出。今年,他關于提升重點農戶積極性的建議得到了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關注。全國兩會閉幕后,張道衡迅速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開啟“會場+田間”雙場景模式。一方面開展兩會精神宣講,將“熱氣騰騰”的政策帶到基層干部群眾身邊;另一方面忙著帶領合作社的農戶爭搶農時。
“農產品生產周期長,技術是最大的紅利。”與土地打了23年交道的張道衡,深知科技創新對鄉村產業振興的推動力。他希望借助先進技術和理念,改變農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天吃飯”的模式。一有空,張道衡就琢磨技術創新,并將研究成果毫無保留地教給農戶。以甜瓜為例,他將種植過程分解為120道步驟,把方法連同種苗一起提供給農戶。“從一粒種到成熟瓜,全流程、標準化操作,確保口感和產量。”張道衡說。
“這是我們去年開始推廣的哈密瓜,畝產有四五千斤,農民畝均收入超過1.5萬元。”說起新產品,張道衡臉上帶著掩飾不住的喜悅。目前,他所在的合作社主營瓜蔬種苗培育、種植和銷售,通過“合作社+核心基地+農戶”的產業模式,直接帶動周邊1000多戶農民增收,成功繁育了近百個國內外優良瓜蔬品種,各類糧食果蔬的種植面積達5000余畝。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張道衡說,他今年的關鍵任務是將田間地頭的實用性技術與管理方式簡單化,增強可操作性、可推廣性,讓更多新農戶學得會、用得上、做得好。他和鄉親們定下小目標:把瓜蔬產業繼續做大做強,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端穩“金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