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跑到“首馬”終點時,我攥著4小時的成績單激動不已。當時作為健身教練的我不會想到,后來的自己會一頭扎進“無傷跑法”的研究中,更不會想到“無傷跑法”會成為這么多跑者的學習手冊,領著他們在科學跑步的路上不斷創(chuàng)造更好的成績。
我是鄭家軒,我喜歡跑步,更懂跑步。
人類天生就會跑?
跑步,是不是換上一雙跑鞋,氣喘吁吁跑完就結(jié)束了?
當真正去研究跑步、了解跑步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很多大眾跑步愛好者真的不會跑。
我見過太多人帶著傷痛遺憾地離開跑道,我自己也曾經(jīng)躺在理療床上被疼痛折磨。在逐漸增加跑量的過程中,傷痛更會像魔鬼一樣糾纏著我。
于是,我開始在運動生理學的書堆里找答案,把南京體育學院副教授戴劍松老師在體能康復領域多年的研究和自己在一線大眾健身、跑步指導實踐工作相結(jié)合,試圖把身體每塊肌肉對跑步的反抗和嘆息,都翻譯成訓練計劃表上的知識要點。

跑步不是為了征服距離,它是身體寫給歲月的情書。每一步,都是和自己的對話。
核心肌群和下肢力量日常怎么訓練?
跑前熱身、跑后拉伸的正確動作是什么?
什么樣的跑姿和步頻結(jié)合,能大幅減少跑步對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的沖擊?
有人說我偏執(zhí),但是跑步,遠比你想象的要復雜得多。

科學跑步,不是一句空泛的話。
這些年,我出版了《無傷跑法》系列書籍,做了“跑研社”主理人,我們的訓練營每年都在吸引不同城市里更多的學員一起訓練,不斷提升自己。學員們遵循著科學嚴謹?shù)挠柧毞椒ǎ涣饔柧毿牡茫窒砼懿礁形颉O嗷ゼ睿黄稹皼_馬”。

曾經(jīng)有位訓練營學員通過不斷推敲和實踐,對我說出了他的感悟,“能用技術解決的問題,就不要拼意志力。”
當我看見越來越多的學員不再咬牙切齒地抵達終點,當大家在社群里曬出一個個刷新的PB,我覺得對科學跑法一切的“死磕”都是值得的。

這十年,我用科學較真,用堅持破局,用關心傳遞決心。
目前,已經(jīng)累計有10萬多學員跟著我們學會了科學跑步。
如果你問我跑步的終極奧義是什么,我會說,跨過“傷痛坑”,“慧”跑就去跑!
策劃:鮑晶
統(tǒng)籌:洪艷 于燕
視頻:鄧宇軒
文字:呂澤宇 朱甄宇 楊寅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