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5月,“京華通惠 運河永濟——北京與大運河歷史文化陳列”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開幕,展品中一件宮廷樂舞人畫像石引人注目。專家介紹,這件畫像石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曹操死后長眠的高陵,是整個曹操墓出土畫像石中文物價值極高的一件。

為什么一個運河主題展覽上,會出現(xiàn)一件和曹操有關的文物呢?近日,由著名學者、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原院長張廷皓主編的“大運河人物故事”叢書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其中的《北方大運河開拓者——曹操》一書由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陸帥、江蘇省考古文物研究院趙壯兩位學者編著。此書詳細揭露,曹操生前治理或開鑿了多條重要運河,他對中國運河體系的發(fā)展和完善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毛澤東主席在詞作《浪淘沙·北戴河》中如此賦詩贊頌曹操。作為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書法家,曹操的文治武功早已為人熟知, 但他在水利方面的成就卻不怎么被提及。陸帥說:“曹操在執(zhí)政期間,在北方地區(qū)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逐步恢復經(jīng)濟,為百姓安居樂業(yè)、社會發(fā)展與穩(wěn)定作出了巨大貢獻,其中一項主要工作,就是修筑運河,經(jīng)營水利。”
陸帥介紹,曹操早期治理、開鑿運河,主要是出于軍事目的。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大戰(zhàn)中,擊敗了北方另一大割據(jù)勢力——袁紹。此后,他繼續(xù)追擊袁紹殘部,進軍袁紹占據(jù)的冀州。建安七年(202)正月,曹操進攻浚儀縣(今河南省開封市),為了運送軍糧,他著手修治睢陽渠。睢陽渠是睢水的一段,當時存在著淤積,曹操整治睢陽渠,疏通河道,加快了平定冀州的進程。曹操對睢陽渠的治理,對后世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據(jù)《三國志·文帝紀》記載,到魏文帝曹丕時,睢陽渠周圍已是良田廣布的沃土,成為曹魏重要的糧食產(chǎn)地。

建安九年(204)正月,曹操再次率領大軍從許昌渡河,準備拿下鄴城,徹底殲滅袁紹殘余勢力。這一次,他又面臨運糧難題。經(jīng)過縝密考慮,曹操充分利用了位于今河北、邯鄲交會處的白溝(黃河故道的一段)。當時的白溝已經(jīng)淤塞,幾乎成為廢道,要用白溝運糧,就必須增大它的流量。曹操采取筑造攔河壩、開鑿人工渠道等辦法,使淇水改道,流入白溝,使得軍糧可以順利運到鄴城以東一帶。
東漢末年,東胡人的一支——烏桓盤踞于遼西、遼東、右北平等地。袁紹被曹操擊敗后,其兩個兒子袁尚、袁熙投奔了烏桓。曹操于建安十一年(206)開始了對烏桓的戰(zhàn)爭。陸帥介紹,從已經(jīng)被曹操攻下的鄴城,到烏桓所在的遼西,路途遙遠,中間還隔著幾條并不相通的大河。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何為遠征部隊運送糧草,又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一次,曹操主持開鑿了三條運河,分別是平虜渠(聯(lián)系滹沱河和泒水,大概在今河北青縣以東)、泉州渠(聯(lián)系潞河與泃河,在今天津境內(nèi))、新河(解決泉州渠和灤河之間的聯(lián)運)。值得一提的是“新河”,曹操以往打造運送軍糧的水系,一般都是疏通、治理固有的河道,而新河則是完全新鑿的河流。

建安十八年(213)十月,曹操又開鑿了溝通洹水和漳水的利漕渠,解決了整個河北地區(qū)的水運問題。由于靠近這條水路,河北南部的重要城市、曹魏政權政治中心的鄴城,迅速得以發(fā)展,鄴城周邊的土地經(jīng)過漳水灌溉,肥沃豐饒。左思在《魏都賦》中寫道,鄴城周邊“陸蒔稷黍。黝黝桑柘,油油麻纻。均田畫疇,蕃廬錯列。姜芋充茂,桃李蔭翳”;另一方面,得益于交通的便利,許多名貴的物產(chǎn)都集中到鄴城街市,利漕渠真正實現(xiàn)了“利漕”的目的。
不僅在北方整治、開鑿許多水道,曹操還在南方進行水利建設。陸帥介紹,曹操改造了溝通長江、巢湖、淮河的巢肥運河,打造了和東吳爭雄重要的要塞城市——合肥。僅《資治通鑒》記載的發(fā)生于巢肥運河一線及其近旁的戰(zhàn)役,就有二十二次之多。當然,除了軍事價值,溝通南北的巢肥運河,對于當?shù)氐乃愤\輸、農(nóng)業(yè)發(fā)展,也發(fā)揮積極作用。

從建安七年(202)為平定河北而修建睢陽渠,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去世,在近二十年的時間內(nèi),曹操充分利用平原上河流交錯縱橫的特點,采取開鑿新河、疏浚舊河相結合的措施,開鑿或治理了睢陽渠、白溝、平虜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一系列水道,用以運輸物資、便利交通。在書中,陸帥、趙壯兩位作者評價說,這些水道不僅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戰(zhàn)爭提供了物資保障,也促進了周邊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它們后來又成為隋代南北大運河開鑿的基礎,對于促進我國南北交通,特別是日后大運河的興建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毫無疑問地說,曹操可謂今天北方大運河的開拓者。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于鋒